中國新詩從白話詩開始,經過象徵派、現代派、意象派詩的推陳出新,再到20世紀80年代後產生的朦朧詩、後朦朧詩,乃至今天的現代詩……作者的傳達方式變得越來越複雜和多元,也造成了讀者和作者在理解上的鴻溝。怎麼看待人們對新詩是“看不懂的文藝”的說法?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孫玉石看到,其實對於晦澀難懂的文學作品的理解、接受和欣賞,並不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要通過後天培養的能力——我們需要閱讀一些具有陌生性的文學作品,來獲得一種敏感性,積累起一種趣味與修養。因此他鼓勵讀者朋友們“不拒絕陌生”。
《新詩十講》中,孫玉石介紹和講解了聞一多、徐志摩、李金髮、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廢名、馮至、辛笛和穆旦的詩歌。通過細緻的解讀,去挖掘中國新詩作者的隱喻、意向、美學和思想,作者認為,讀蘊蓄性很強的詩歌,就像是在猜美麗的謎語。
“我以文字為業。我三十年鑿一石/尚未成形,/無物之象不可見。”厄休拉·勒古恩是美國重要科幻、奇幻、女性主義與青少年兒童文學作家,她的作品深受老子《道德經》和人類學的影響。她曾經獲得8次雨果獎和6次星雲獎,其重要作品《地海傳說》奠定了她在西方奇幻文學史中的地位。
《我以文字為業》分為“演講、雜談與隨筆”,“書籍導讀與作者評論”,“書評”,“作家週記”等部分,共計68篇散文。內容包括勒古恩對類型文學的思考、對女性境況的關注,也包括她閱讀瑪格麗特·阿特伍德、J.G.巴拉德、H.G.威爾斯、珍妮特·溫特森等作者作品的導讀或者評論,展現出勒古恩的私人科幻文學史與女性文學史。本書的中文譯者是科幻作家夏笳。
“但凡你遇到了什麼倒黴事,就給自己買一杯冰淇淋蘇打水和一頂新帽子”,這是外婆對本書作者貝絲·卡爾布的勸慰之一。作者和外婆的關係如同閨中密友。外婆去世後,她整理了自己與外婆的故事和外婆留下的語音留言,完成了這部作品。
外婆的母親住在白俄羅斯的平斯克。在出生前,一家人已經被沙皇政權拆得四分五裂。1881年春天,沙皇遇刺身亡後,大街小巷都流傳著刺殺者是猶太人的說法。身為猶太人的一家人每天都在等著厄運來臨。外婆的母親被告知,留下來就是等死,她必須前往美國。於是她孤身一人,輾轉俄奧邊境、德國漢堡,坐上前往紐約的輪船。
上一代人在危險中求生,到了外婆這一代,美國夢終於得以實現:外婆嫁給了白手起家的外公,外公通過房地產發家致富,後來他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和系主任。一家人從此過上了好日子。在本書中,貝絲·卡爾布借外婆之口,講述了一家四代女性之間發生的各種故事,展現她們面對人生難題時的不屈不撓以及彼此之間的深厚感情。
趙長征 著
新經典·琥珀 | 文匯出版社 2023-5
北京大學副教授趙長征講授的系列講座“春秋車戰”曾經於2021年11月開始在《百家講壇》欄目播出,本書就是在講稿的基礎上寫成的。先秦的車戰似乎距離我們很遠,而影視劇也往往在細節上和史實有所出入。作者寫作這本普及性質的作品,既結合考古發現,有一定的學術性,也講述了各種各樣的小故事,具有趣味性,在這樣的基礎上,作者勾勒出了春秋戰爭史的主要脈絡,引導讀者在瞭解春秋戰爭總體面貌的基礎上,把握戰車兵興衰的原因和過程。
在上編,作者從一輛典型的春秋戰車長什麼樣開始講起,講述了人員具體的職能和相關故事;進而再介紹戰車的相關戰術,包括單車戰術,也包括戰鬥時的陣型。下編中,作者大體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春秋車戰的重大戰役,最後兩章講述了攻城戰和步兵崛起的情況。
《追慕與憂懼:
英國的遠東想象(1600—1730)》
20世紀90年代,羅伯特·馬克利意識到中歐關係研究中故步自封的歐洲中心主義;2000年左右,他在一場學術會議的演講中,探討了彌爾頓、安德魯·馬維爾和笛福所處的世界是中華中心世界,在場的觀眾連最基本的問題也提不出來。馬克利呼籲人們反抗視歐洲重商主義為16-18世紀世界經濟引擎的傳統史學,他也看到,很多批評加用“萬能”的後殖民主義模型去理解西方商人、外交使節和海員與亞洲當地統治者、稅務官員、供貨商和翻譯之間的關係,“雖然顛覆了歐洲中心論的道德感,但實際上也複製了歐洲中心論的前提、價值和闡釋。”
傳統的後殖民主義無法解釋中華中心世界,所以常常忽略中國和日本,或者按照19世紀歐洲統治印度的模式去解讀17世紀和18世紀早期的歐亞交往。好在彭慕蘭等歷史學家已經用不同的方式表明,直到1800年,融合中的世界經濟依然處於中國的統治之下,影響居於其次的是日本和莫臥兒時期的印度。羅伯特·馬克利在本書中利用英國經典文學文獻為主要分析材料,其實寫作的是一份“亞洲主宰時代的英國文學史”,以挑戰或瓦解17和18世紀歐洲的自我認知。
加拿大調查記者麥金農看到,近年來,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試圖在歷史上找到一條明確的界線,說明人類最初成為消費者的時間。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的。消費文化的心理基礎是物質主義,也就是一套圍繞財富、財產和社會地位重要性的價值觀和信仰。所有人都是某種程度的物質主義者。物質主義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一直起著積極的作用,它推動我們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維持我們在社會上的地位。
不過,雖然狩獵採集者和今天的購物者有著共同的消費心理,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和我們一樣全身心地沉迷於此。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美國為首,富裕國家的家庭支出開始迅速增加。從1965年起,這一數值一路飆升。購物的激增與某些人所說的“大加速時代”同步。在這一時期,世界人口、總體財富、城市化與資源開發速度,以及汙染程度都在快速攀升。正是此時,人們才普遍認識到,“消費社會”開始在全球蔓延。麥金農以數據和案例提醒我們,在當下的消費困境中,“少買一半衣服,對世界經濟來說是一次小行星撞擊,而你的衣櫃絲毫不會受到影響。”
美國新學院哲學與政治學系教授南希·弗雷澤看到,馬克思揭示的秘密在於,資本積累是通過剝削實現的,也就是說,在工人的部分勞動時間裡,他們沒有獲得報酬;但是如果從剝削轉向掠奪,我們就會發現,在更高級的僱傭勞動的脅迫背後,隱藏著的是公開的暴力和公然的盜竊。
南希·弗雷澤指出,剝削和掠奪,這兩種情況之間存在著差別。可以被剝削的“工人”,是有權利的個人,具有公民地位;他們有權受到國家的保護,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勞動能力。可是被掠奪的“他者”卻是不自由和依附性的,他們沒有任何政治保護。資本主義社會把生產階級分為兩類:一類適合剝削,一類被野蠻掠奪。本書從“掠奪”的角度,擴展了資本主義的概念,講述了使得經濟中的資本積累得以實現的各種“隱秘場所”——種族化的掠奪、社會再生產、地球生態和政治權力等等。
“紅傘傘,白杆杆,吃完一起躺闆闆。”這首魔性的民謠可能是外地人對雲南菌子的印象。每年的雨季是吃菌子的季節,坊間流傳著各種吃菌子出現幻覺看見小人兒的奇聞軼事。昆明當代美術館館長、雲南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聶榮慶就從資深吃菌人的角度出發,科普了見手青、青頭菌、乾巴菌、松茸、竹蓀、大紅菌等各種不同菌子的特徵、地位與吃法。
“像吃菌中毒”也指那些在工作或者事業上特立獨行、不按照規矩出牌的人們。在聶榮慶筆下,當代行為藝術家何雲昌、昆明第一個livehouse的創辦者夏天、中國最早的“鄉土建設”實踐者趙青、企業家孫海浩、舞蹈藝術家楊麗萍等雲南文化領域的領軍人物,都是“菌中毒”的雲南人。聶榮慶寫出了與他們交往中的趣事,來勾勒出這一方水土滋養的江湖與豪傑。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潘文捷,編輯:林子人、徐魯青,未經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