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遺址:打造新時代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的標杆

石峁遺址:打造新時代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的標杆

佇立在黃土高原北部、毛烏素沙漠南緣、黃河支流禿尾河及洞川溝交匯處的石峁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宏偉浩大的城址。這是中國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史前石築城址,也是新時代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的陝西標杆。不久前,國家文物局印發了《關於公佈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的通知》,石峁遺址成功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 石峁遺址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最大的史前城址

石頭城“探源”中華文明

作為雄踞在黃土高原北部的石峁遺址,其遺址主體為距今約4000年的石砌城址,城內面積逾400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史前城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石峁遺址考古隊副隊長邵晶表示,業界經常用“石破天驚”來形容石峁遺址,這樣的表述既是象形也是表意。石峁所在區域遍地都是石塊、石構的建築殘件,所以當地就叫石峁。“石破”代表的是石峁遺址歷經4000年後,在考古工作者的手鏟下破土而出;“天驚”主要是指石峁遺址考古出土的重要的文化遺產以及它重要的社會價值和學術意義。

10多年前的石峁遺址,還只是黃土高原上樑峁間依稀可辨的一些殘垣斷壁。在考古工作者多年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石峁的面貌正在逐漸清晰,千萬年前的“石峁王國”圖景正一點點呈現在世人眼前。

從2011年開始,石峁遺址的區域系統考古調查和重點複查正式開展,歷經10餘年的考古工作,這裡陸續發掘了建築精良的外城東門址、成排成列分佈的房屋基址和高等級墓葬等,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玉器、樂器、骨器、陶器等。考古證實,石峁城址由形如平頂金字塔的皇城臺、固若金湯的內城和規模宏大的外城等三重城垣構成。作為一支神秘的重要力量,雄踞在陝北高原上的石峁文明,正在匯入中華文明起源的巨流之中。

“石峁遺址之所以重要,有3個原因:一是時間節點,距今約4000年;二是地理位置,位於中國北方地區;三是與世界其他幾大文明有很多共性因素,比如中國罕見的早期石構建築、地表之上還有城牆、巍峨的皇城臺,這與同時期印度河流域屬於哈拉帕文化的摩亨佐—達羅城,兩河流域的烏爾王城,有很多共同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說。

保存最好的早期宮城建築

依法促保讓陝西石峁成為世界的石峁

“皇城臺高等級墓地彰顯出石峁社會的文明化程度,是石峁已進入早期國家形態的重要實證。”邵晶說。今年1月12日,2022年度陝西重要考古發現新聞發佈會在西安舉行。會上介紹了石峁遺址的最新考古發現,考古工作者在石峁遺址的核心區域——皇城臺頂部的西側發現一處石峁文化時期的高等級墓地,10餘座墓葬連排分佈,墓上還有石牆等標識性建築,是目前所見等級最高的石峁文化墓葬。

考古研究表明,皇城臺是石峁城址的最核心區域,已具備了早期“宮城”性質,是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早期宮城建築,為研究中國文明起源的多樣性和發展過程提供了全新資料。石峁城址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部分石砌城垣構成,城內密集分佈著大量宮殿建築、房址、墓葬、手工業作坊等重要遺蹟,先後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骨器、石雕石刻、彩繪壁畫等珍貴文物。值得關注的是,考古人員在皇城臺發現了70多件精美石雕,多數出土於牆體的倒塌石塊內,部分還鑲嵌在南護牆牆面上。

立法保護是保存歷史遺蹟的重要任務。經過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和文物局的實地調研,及兩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2017年7月27日,《陝西省石峁遺址保護條例》經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自2017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陝西首部由省人大頒佈的古城址保護條例,也是陝西省自發現、開始發掘遺址至立法保護用時最短的一部地方性法規。

目前,石峁遺址的保護管理受到了中央、省、市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已經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省市“十四五”規劃及陝西、榆林、神木的“十四五”規劃中,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等多項重要規劃中。正是在妥善的保護下,石峁遺址才能不被黃沙抹去歷史痕跡,才能不斷出土新的發現,刷新人們對於史前文明的認知。

保護開發向規範化邁進

讓參觀者在遊覽中增強文化自信

在國家文物局印發的《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中明確提出,將石峁遺址列入大遺址考古報告出版工程、大遺址文物本體搶救保護項目、大遺址展示利用項目等重點工作,並將持續推動石峁遺址申報世界遺產。

近年來,石峁遺址管理處持續推動遺址的保護開發向規範化邁進,不斷向高水平、多樣化發展。為了不妨礙正常考古工作的開展,遺址區在允許的範圍內輕體量開發,清理植被,突出石頭城輪廓,讓遊客能體驗這座古城的宏偉。隨著石峁遺址基礎設施及其他相關條件逐漸改善,遺址管理處組織實施了石峁博物館建設項目,博物館設置文物展示區、文明史視頻體驗區、考古體驗區等,在保護遺址的同時實現了對石峁文化的傳承。

石峁遺址的外城東門遺址被專家譽為“華夏第一門”,面積2500多平方米,現在已經面向遊客開放。考古人員在這裡確認了體量巨大、結構複雜、構築技術先進的門址、石城牆、內外甕城等重要遺蹟,出土了玉器、壁畫、陶器等重要遺物。

“在全國絕大多數的史前古遺址中,絕大部分遺蹟是存在於地下的,石峁遺址無論是已經考古發掘的部分還是未考古發掘的部分,我們都能直觀地看到地面上的遺蹟,具有很好的可觀性。”石峁遺址管理處副主任張志明表示,“石峁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這些特色,既能讓公眾感受中華文明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又能讓公眾感受黃土高原與黃河流域交界地帶的邊塞風情。要切實把活化利用的要求落實到位,為中華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提供更多‘石峁經驗’。”

“石峁遺址是榆林的金色文化名片,石峁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事關榆林建設文化強市的核心競爭力,對榆林全域社會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榆林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崔淵表示,石峁遺址的一系列考古發現,為研究中國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發展過程提供了全新資料,對於探索早期國家形成具有重要啟示。榆林將通過加強自身的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