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領取醫生掛號優惠
今年的春天來得恰到好處,立春前後,天氣就明顯轉暖了,下過兩場雨後,溼度也明顯增加,南方的小夥伴們最害怕的回南天來了。
而在溫溼的環境中,人體內的溼氣也會相應加重,人更容易感覺睏倦、食慾差甚至腹脹,而那些原本有疾病底子的,可能也會受到溼氣的影響。
所以今天,我們邀請了固生堂的林穗芳主任,來給大家講講如何讓祛溼更有效!
“溼”,其實大家都容易理解,東西表面沾了水即為“溼”,但“溼”可以是液態,也可以是氣態,比如回南天中,衣服總晾不幹,是因為空氣中本身溼度就非常大,即使是一件乾的衣服晾出去,也會被弄得潮潮的,人體的內環境也一樣。外環境溼,體內自然也會溼度增加,因為我們的口鼻需要呼吸,我們周身的皮膚也會“呼吸”。
而外環境的溼氣進入人體,正常情況下是可以進行調節代謝的,這就需要依靠脾胃的運化。脾胃運化不了,就停滯在身體內,從而影響五臟的功能。
飲食對於體內溼氣的影響是切切實實存在的,而最容易讓脾胃產生溼氣的食物如油膩厚甘的肉類、難消化的食物、甜食、冷飲。因為飲食從口入,其消化吸收都要交給“脾胃”。吃太多上述的食物,脾胃動力不足,運轉不過來,自然更沒有能力去運化水溼,而積滯在脾胃中的這些消化不了的食物也會形成新的溼氣,更加阻礙脾胃運轉。
人體內的水溼都是通過脾胃來運化的,所以那些脾胃比較差的人,本身溼氣就比普通人重,如果遇到了潮溼天氣,自然體內溼氣也會加重,脾胃運轉起來負擔就更大了;若再加上不合理的飲食,溼氣就變本加厲了。
如果你問一個南方人,吃點什麼祛溼,他們會如數家珍地告訴你,比如五花茶、赤小豆薏米水、荷葉茶等等,但卻總髮現喝來喝去還是很“溼”,不僅如此,還越喝越虛,其實可能是因為祛溼的方法不對。
大家最熟知的就是大便粘馬桶,難以衝去,這是最常見的情況。此外還有大便不成形、便溏、拉完依然便意未盡,還有一種情況是想拉但拉不出來,解出來時大便又不成形。
舌苔較厚,偏白者一般為寒溼,舌苔黃厚為溼熱。舌苔越厚,溼氣越重。
早上起床時總覺得睏倦,頭髮昏,感覺腦袋成漿糊的狀態;打不起精神,寡言少語、懶得動彈。
皮膚方面也會有所表現,比如面油很多、長痘,身上出現瘙癢、皮疹等。
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氣跟“六氣”中的風、寒、燥等邪氣最大的不同就是,其性黏濁,容易附著在其他邪氣中“狼狽為奸”,比如溼邪與風邪結合容易引起感冒、關節問題;溼邪與寒邪結合會出現消化不良、腹瀉、食慾不振、腕腹冷痛;溼邪與熱邪結合則會生溼熱,最常見的就是溼熱瀉痢、咽喉腫痛、燥熱不安等。而且它們的組合往往不是簡單的兩兩結合,有可能會同時“作惡”,比如風寒夾溼、風熱夾溼、痰溼等的情況。
老百姓對脾胃祛溼一直是關注度最高的,這是因為脾主運化水溼,最容易受到溼氣的影響,胃腸道表現出來的症狀又最明顯。尤其是在南方地區,氣候溼熱,脾胃長期受溼邪影響,十個人中九個脾虛,脾虛又導致運化水溼的能力下降,惡性循環。而脾為後天之源,當脾受溼邪所損,又會影響到肝的疏洩、肺的宣發、腎的受納等。
前段時間,新冠感染後,很多人還遺留了不少的“後遺症”問題,咳嗽、失眠、胃口、胃腸功能等問題纏綿不愈,一方面病毒邪氣本身就傷脾胃和肺氣等,加上用藥不當,損之又損,就容易導致這些問題難以解決。如今,春天潮溼的天氣又可能會導致這些症狀加重或遷延難愈。
一說起祛溼,食療大家起碼都能說上三幾種,但還是覺得溼氣揮之不去,其實中醫祛溼的方法還是有一定的講究的,常用的祛溼的方法有利溼、化溼、勝溼、燥溼等,雖僅是一字之差,但對應在每個不同體質的人身上,用藥方案就會不同。下面就給大家講講幾種適合我們日常運用的簡單思路:
利水滲溼,其實就是通調水道,把溼氣通過尿液、汗液等排出體外,尤其適用於水溼內盛所致的水腫、癃閉、洩瀉小便不利等情況。
【常用藥】茯苓皮、澤瀉、赤小豆、車前子、薏苡仁、冬瓜皮、玉米鬚。
材料:赤小豆50克,陳皮2克,生薑3片、鯽魚一條。
做法:赤小豆先浸泡30分鐘;鯽魚除去內臟,洗淨、兩面煎一下;把所有材料放入鍋內,加入適量的水熬煮1小時,調味即可。
大家都知道,有陽光的日子,衣服特別快乾。而我們的陽氣,就如同我們體內的陽光,陽氣足盛可以幫助我們驅除體內溼氣,反之則溼氣內困,無法驅除。這也是很多人千方百計祛溼效果總不好的原因,一味地用祛溼藥,尤其是一些偏寒性的藥物,陽氣不僅沒有得到輔助,反而還損了。而一些人喝冷飲,這也會損耗身體的陽氣。
你可以把陽氣想象成是體內的“烘乾機”,沒有陽氣的溫煦,體內的溼氣就更難去了。這個時候就需要溫陽化溼了,特別適合那些水溼內停、外有表寒,表現為腰膝冷痛、胃寒、頭痛、微發熱、心煩口渴欲飲,或水入則吐、小便不利,或水腫洩瀉,或痰飲咳喘,苔白膩,脈浮等。
【常用藥舉例】黨參、黃芪、芡實、白朮、菟絲子、乾薑、桂圓、花椒等。
材料:黨參10克,桂圓10克,芡實10克,粳米150克。
做法:黨參切片,和芡實一同浸泡15分鐘,再將所有材料和粳米一同熬粥。
在中藥裡,有一類藥是帶有獨特香氣的,獨特的芳香氣味可以闢除濁氣,而溼性沉濁,因此也能化溼。此外,芳香氣味還能醒脾,提高脾胃的運化能力,更有助於溼氣的驅除。那些表現為腹脹、沒胃口、感覺身體沉重、打不起精神的人可以嘗試芳香化溼的方法來祛溼。
【常用藥舉例】藿香、佩蘭、蒼朮、草果、木香、豆蔻、砂仁等。
材料:陳皮5克,砂仁5克,香菜10克,生薑3片,鯽魚1條。
做法:砂仁敲碎、香菜切段備用;鯽魚除去內臟後和陳皮、生薑一起,加入適當的水,熬煮1小時左右;加入砂仁和香菜,煮5分鐘,熄火、調味食用。
中醫認為,溼為陰邪,熱為陽邪,其性相反。兩者若相結合會導致燻蒸不化,形成溼熱的情況,此時祛溼就需要增加清熱解毒的藥物進行輔助。這類人群表現為洩瀉、大便粘膩、皮膚長痘、口乾口臭,舌苔黃厚等。
【常用藥舉例】荷葉、茵陳、桑葉、金銀花、白花蛇舌草、白茅根、木棉花、槐花等。
健脾運溼,說的是通過強健脾胃來提高對溼氣的運化能力。這對於本身脾胃功能就較弱的人尤為重要,需解決脾胃的問題,然後才能更有效地化解因環境、飲食而產生的溼氣。
【常用藥舉例】山藥、蓮子、白扁豆、大棗、五指毛桃。
材料:五指毛桃20克,蓮子10克,幹山藥10克,生薑2片,排骨200克。
做法:先把五指毛桃、蓮子、幹山藥浸泡15分鐘,排骨焯水備用,所有材料加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煲1小時左右,調味飲用。
俗話說:“千寒易去,一溼難除”,溼氣的去除確實不易,尤其是南方地區的人群,長期處於溼氣重的環境當中,祛溼就成為了日常養生保健的必要事項。掌握一定的祛溼思路,有助於日常保健,但當身體不適很明顯的時候,還是得求助醫生,莫讓疾病拖延了治療。
可長按下方二維碼
進群交流
林穗芳
中醫內科/消化科
(長按圖片即可預約醫生)
簡介
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廣州市中醫醫院保健科科長,主任中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內科碩士研究生導師。1986年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醫療系。
擅長
從事醫療臨床及科研工作30年,擅長治療各種消化系統的脾胃肝膽腸道疾病和內科雜病。如慢性胃炎,厭食炎症性腸病、慢性膽囊炎、膽石症、脂肪肝、慢性乙肝、痛風、頸椎病等,出現胃痛,腹脹、噯氣、泛酸、消化不良、便秘、腹瀉、頭昏、胸悶、肢體麻木、失眠、焦慮、抑鬱等症狀。診治中以中西結合、辨證辨病結合、藥物食療結合為特點,注重生活指導。
出診時間
週三上午、週日晚 固生堂廣州東湖分院
提醒:本文為醫學科普,供讀者參考學習,中醫看病需辨證論治,如有不適症狀,請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注:文章配圖來自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