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慢性溼疹?
溼疹,是一種炎症性皮膚反應,臨床表現為:瘙癢,紅斑,脫屑,及成群的丘皰疹。
溼疹有多種分類方法,其中,按照病情分類可分為急性溼疹、亞急性溼疹和慢性溼疹。
一般情況下,急性溼疹的特徵是具有滲出傾向,例如皮損多為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或者小水皰,底部皮膚泛紅,丘疹或水皰抓破後會出現糜爛,甚至繼發感染,發炎化膿。急性溼疹中醫證型上多屬血熱風燥或溼熱蘊蒸之範疇。慢性溼疹的特徵則是具有浸潤、肥厚傾向,例如皮膚增厚、顏色變深、皮膚粗糙甚至有皮屑,瘙癢也比急性溼疹更加劇烈,中醫證型上多屬血虛風燥之範疇。而亞急性溼疹則是這兩者的過渡期。今天,我們便來從中醫視角簡單介紹一下慢性溼疹。
在中醫學中,溼疹並沒有一個特定的稱呼,可根據發病部位命名,也有根據疹子形狀命名的,中醫學中的頑癬、浸淫瘡、繡球風、血風瘡、粟瘡等均可按照慢性溼疹辨證。
慢性溼疹可由急性溼疹到亞急性溼疹,一步一步發展而來,也可直接患病。很多患者認為,急性溼疹的水皰消失,糜爛狀況減輕,雖然有皮膚增厚、瘙癢加重的狀況,但是疾病正往好的方向發展。其實不然,比起急性溼疹,慢性溼疹更加難以治療,易於反覆,這一點一定要引起患者足夠的重視,及時就醫。
中醫如何看慢性溼疹?
在中醫證型上,慢性溼疹可分為脾虛溼蘊型和血虛風燥型。
脾虛溼蘊型表現為:發病緩慢,溼疹部位皮膚潮紅、瘙癢,抓撓破皮後會糜爛或者滲出水樣物質,溼疹發病部位會脫落鱗狀的皮膚屑,並伴有食慾不振、精神疲勞、腹脹、大便稀溏等身體不適的症狀。而體現在舌診脈診上則是舌質淡胖、苔白或膩,脈弦緩。
此類慢性溼疹發病原因通常是由於脾虛,脾胃無力推動氣血津液的運行,水溼停運,停滯於身體某處,由於氣鬱化火等內因,或是洗浴、淋浴、外感風溼熱邪等外因,導致溼熱交織,又兼身體虛弱、正氣不足、腠理不密,致使溼熱浸淫肌膚,發為溼瘡。
對付這種原因引起的慢性溼疹,要以清熱利溼、調理脾胃為主。除了及時就診吃藥之外,患者本人也應注意固護脾胃之正氣,例如平日多吃薏苡仁、茯苓等來健脾利溼,不吃涼性、辛辣等有傷脾胃的食物。脾胃健康,水溼自然能夠得到運化,從根本上解決溼疹發病的內因,此為釜底抽薪之法。
血虛風燥型表現為:病程時間長,患處顏色暗沉或發黑,或者有色素沉著、劇烈的瘙癢感,患處皮膚增厚、變得粗糙。伴隨時常口乾卻不想喝水、食慾不佳、腹脹等身體症狀。舌診脈診表現為舌淡,苔白,脈弦細。此類疾病,通常是由於患病時間較長,溼氣黏著,耗傷陰血,血虛不能夠榮養肌膚,繼而生燥生風,使得皮膚乾枯瘙癢,甚至脫落皮屑。
這種證型的慢性溼疹治療思路較為有趣。血虛風燥正常情況下要滋陰潤燥,可是滋陰又容易助長溼氣之勢,以此為前提,近代外科名中醫朱仁康先生曾創滋陰除溼法,創立方子滋陰除溼湯,在治療中取得了很好的療效。而他的弟子李博鑑先生則在臨床中觀察到,陰血不足的患者,證見溼邪留戀的病人雖然多,但是證見氣血同虛的病人也不少,況且現在的藥物苦寒之品用得較多,常不經意間便傷了脾胃,損傷正氣。
李老便在老師的基礎方上又加益氣之藥,療效再次提升,有錦上添花之妙。因此這類證型的溼疹患者平時應多注意補益氣血,可用大棗或黃芪切片泡水,平日裡注重調整心態,儘量不要著急上火,注意保養身心。
溼疹患者的日常調護
1.改善飲食結構,忌菸酒、辛辣食品及中醫所講的“肥甘厚味”,例如海鮮等寒溼的食物,或者羊肉等溼熱的食物,飲食儘量以清淡素食為主,可多吃糙米以及糙面。
2.保護好患區皮膚,避免刮傷、劃傷、撓傷等狀況發生,若有破潰之處,用清水沖洗或用酒精消毒即可,不要用創可貼或者紗布包裹,以免傷口不透氣以致溼熱更重。
3.減少洗澡的次數,洗澡時儘量用溫水或者稍涼的水洗,用“沖涼”的方式洗澡即可,避免使用鹼性過強的香皂或沐浴露。
最後,儘管文章中有提到治療思路,但患者發現身體不適時還是需要及時就醫。由於溼疹特別是慢性溼疹病程較長,較難治癒,患者要有足夠的耐心,平日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免多生火氣加重病情。控制慢性溼疹,有一半掌握在自己手中。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摘錄。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孫朋玉
本文編輯: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