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 | 溫膽湯

溫膽湯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用以治療“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後世醫家通過臨床實踐,發現溫膽湯的療效極佳,治病範圍又廣,在《千金要方》的基礎上加減化裁,又有新的發展。為此,根據個人臨床體會,談談溫膽湯的運用,僅供初學者臨證時的參考。
溫膽湯是治療膽經痰熱的方劑。對於《千金要方》自注的“此膽寒故也”的“寒”字,應當作“痰”字解,與《傷寒論》所說的“此為胸中有寒也”,“寒”作“痰”解的意思相同。從溫膽湯半夏、橘皮、生薑、竹茹、枳實、甘草六藥的組成來看,應屬於化痰,清熱,和肝膽,除虛煩,定驚悸的方劑,與溫寒、暖膽的方劑,迥然有別。
那麼,為什麼不叫清膽湯而稱為溫膽湯呢?這似應從膽的生理方面加以說清。古人認為:肝屬剛髒,性喜條達而忌抑鬱,膽喜寧靜而惡煩擾。《千金要方》說:“膽腑者,主肝也。肝合氣於膽,膽者中清之腑也。”可見肝與膽互為臟腑表裡,在生理上互相溝通,習慣上往往肝膽相提並論。由於肝膽之氣具有生、升的特點,以舒暢條達為平。古人將肝膽之氣比類如春氣之溫和,溫則膽氣乃達,故方名叫溫膽湯,義在復少陽膽氣之常,恐怕就是這個意思。
形成溫膽湯證(膽痰熱證)的原因,概括起來,可分以下幾個方面:
(1)情志因素:舉凡惱怒、抑鬱、思慮不決等影響肝膽之氣,導致疏洩不利,則溼邪中生,因溼生痰,痰則動火,形成痰熱內擾肝膽。
(2)內傷飲食:如嗜食肥甘,過於飲酒喝茶,日久脾胃溼熱變生為痰,內犯肝膽為病。
(3)外邪所傷:如外受溼熱或被暑溼所傷;或大病之後,痰熱擾於肝膽而為病。
綜合以上三種病因,尤以情志因素更為臨床所多見。

為了說明本方的臨床使用及辨證方法,不揣膚淺,選錄個人治療的病案兩則,以供參考。

例1:楊某,女,59歲。病已2年,屢治無效。自稱其右側唇與舌感覺熱而麻辣,如塗辣椒末,而左側的唇舌則覺寒涼如冰,冷徹肌肉。其人殊肥,面色黧黑,每晨起必先嘔吐痰涎,亦習以為常。問其睡眠,則少寐多夢,且心悸易驚。六脈弦滑,舌無異常,惟苔則白膩。

此證為痰熱作祟,所謂“怪病多痰”是矣,審其晨起嘔吐痰涎,脈滑面黧,屬痰熱似無可疑。用溫膽湯加膽南星、竹瀝、黛蛤散同煎。服至六劑,不但舌唇異常感覺消失,其他諸證亦隨之而愈。

例2.王某,女,30歲。經常頭痛而暈,且膽小善畏,如一人居,輒幻見滿室雜坐老幼,集而向之笑,驚駭之餘,毛髮皆聳,移時,而所見之人杳然無蹤。為此必挽其夫在家為伴。經常失眠而多噩夢,頭痛掣目,心煩口苦,其脈滑數,舌質絳而苔黃厚。

證候分析:脈滑主痰,苔黃厚亦主痰熱;口苦心煩,頭暈且痛,掣及目珠,皆肝膽痰火上逆之徵。肝膽之邪亂於神志,清虛之竅受蒙,神魂為之拂亂,故見心煩、少寐、多噩夢,而又有“幻見”。笑為心之聲,屬痰火動其性。

治當清化痰熱,兼平肝寧心為法。溫膽湯原方,加梔子、黃芩、黃連、夏枯草、蒺藜、龍骨、牡蠣、白芍。加減進退,約服十餘劑而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