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怎麼“雞娃”的?

慈禧太后是怎麼“雞娃”的?

本 文 約 4000 字
閱 讀 需 要 11 min


“雞娃”是近年來興起的一個詞語,指很多中國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通過給孩子安排各類學習活動,以讓孩子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一個好的身位。


按這樣的思路,過去那些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皇室子弟們,似乎便有了躺平的理由。事實並非如此,至少在學習方面,皇子們所承受的壓力並不比現代孩子小。那些皇帝、皇后們即便擁有整個天下,但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同樣也有為人父母的焦慮。我們就以近代史上最富有爭議人物之一的慈禧太后為例,看看她怎麼“雞娃”的。


慈禧與皇帝。來源/電視劇《蒼穹之昴》截圖

不過,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對整個清代皇子教育做個瞭解。


疲憊的皇子

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康熙命東宮講官湯斌等以經書試皇太子、皇長子等。之後,他親自挑選良師,設上書房於宮中,制定了嚴格的教學制度。清朝皇子教育體系由此開始。

按要求,皇子們從六歲開始進入上書房學習,一般到十五歲封爵建府才算結束。9年的時間裡,這些皇子們過得相當辛苦,每天清晨5點左右進上書房讀書,下午4點左右放學。一年之中,沒有寒暑假,只有元旦、端午、中秋、萬壽節(皇帝生日)及皇子本人生日方可不用入書房讀書。據道光帝第七子、醇親王奕譞回憶,自己當年讀書每天只能到下屋休息一兩次,每次不超過一刻鐘,還須經過師傅允許才可以去。清人趙翼在《簷曝雜記》中描述了自己親眼所見的皇子們早起讀書的情形:“餘內直時,屆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時部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內府蘇喇數人,謂閒散白身人在內府供役者往來。黑暗中殘睡未醒,時復倚柱假寐,然已隱隱望見有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試想,五六歲的孩子,正是貪睡的年紀,卻要在五更時分起來唸書,而且常年累月天天如此,這份辛苦非常人所能忍受。趙翼不由得感慨道:“吾輩窮措大專恃讀書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體乃日日如是。”

用功讀書的四阿哥。來源/電視劇《甄嬛傳》截圖
皇子們學習內容也十分廣泛,既要誦讀、講解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還要習練書法、武功騎射,參加圍獵以及學習游泳技能等。康熙還親自指導皇子們學習科學技術。康熙五十年(1711)春,他在通州河堤邊上,親自向皇子們演示如何運用科學儀器丈量土地。不過,這一傳統後來並沒有延續下來。即便是皇子們長大後封爵建府,康熙仍然讓他們的師傅分別跟隨在皇子身邊,繼續輔導學業。

有清一代,自康熙後,雍正、乾隆、嘉慶、咸豐帝都是經過這樣嚴苛的訓練而走上帝位,到同治帝時,這種情況卻戛然而止。

厭讀的同治


同治帝載淳生於1856年。咸豐帝對這個兒子十分重視,在其4歲時即調河南學政李鴻藻進京,專門負責教載淳讀書。按慣例,載淳也將在上書房度過他的青春歲月,然而,一場劇變打亂了載淳的生活軌跡。

1861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帝避亂承德並在此病逝。年僅5歲的同治帝在本該入上書房讀書的年紀登上帝位,自然無法處理政事,當時朝廷大小事務都是通過慈禧、慈安兩位皇太后“垂簾聽政”來處理。慈禧對小皇帝的學習不可謂不上心,她派祁寯藻、倭仁、李鴻藻、翁心存在弘德殿教同治讀書,倭什琿布為總諳達,與伊精阿、愛仁均教習滿文。除此以外,又讓皇室中輩分最高、同治爺爺輩的惠親王綿愉常駐弘德殿照料,專司督責,其子奕詳伴讀;派恭親王奕訢總司稽查弘德殿一切事務。
陳道明飾演的同治皇帝。來源/電影《一代妖后》截圖

以這樣的配置,按說載淳稍微用點功,將來也能成為一位不錯的皇帝。但同治似乎並不是讀書的料。李鴻藻評價其“資性平常,亦不樂攻苦”,意思是他智商一般,學習也不用功。接父親翁心存擔任帝師的翁同龢在日記中也記錄了同治的學習情況。1870年,已經14歲的同治讀書仍然是“晨讀極不振,勉強對付”,次年正月,“看折時精神極散,雖竭力鼓舞,終倦于思索,奈何”。9月26日,“是日軍機見起,兩宮又論功課,極言上未能用心,咋令讀折不成句,又講《左傳》,則不了了”。到15歲了連個奏摺都讀不順溜,可見同治的文化水平實在不行,難怪翁同龢會發出“若常如此,豈不可慮”的擔憂。

儘管以同治帝的能力,根本無力擔負起帝王的重任,但咸豐帝的早逝,使得大清在接班人上已沒法再提供更多的選擇。李鴻藻、翁同龢等人雖貴為帝師,但所授對象畢竟是皇帝而非皇子,這種身份的迥異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他們對同治的管束。另一方面,從同治的師資隊伍可以看出,慈禧對自己的兒子還是寄予厚望的,但朝堂大事牽扯其過多精力,壓縮了她管理教育兒子的時間;另一方面,對於這個幼年喪父的獨子,她也有不忍管、不捨管的情感。據高陽在《翁同龢傳》裡描述,同治喜歡喝酒,慈禧就常帶著他參加各種宴會,喝多了第二天就不去上學了;同治喜歡看戲,慈禧常安排類似的娛樂活動,讓同治也一同觀看。這種縱容所造成的後果就是同治帝不僅耽誤了功課,還養成了不少壞毛病。據《清朝野史大觀》載,同治長大後常常在小太監的陪伴下溜出宮門,整夜在南城琉璃廠、八大胡同等一些茶園酒肆、青樓妓院、花街柳巷狎邪淫樂,往往第二天早朝時才悄悄潛回宮中。

因身體不適而請太醫診治的同治。來源/電影《一代妖后》截圖
這種生活嚴重摧殘了同治帝的身體,使其剛剛成年便一命嗚呼。官方公佈的病情是天花,民間則傳言是梅毒。從同治帝生前活動看,這一傳言不能說沒有道理。無論如何,在慈禧看來,自己對這個兒子的教育是失敗的,所以她吸取教訓,在繼任者光緒帝身上傾注了更多的心力。

被“彌補”的光緒

1875年初,19歲的同治帝駕崩,死後無子。時年4歲的載湉作為“文宗嗣子,穆宗從弟”,同時又是慈禧的親外甥,成為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是為光緒帝。對慈禧而言,光緒只有4歲,可塑性很強,她可以把在同治帝身上的遺憾彌補回來。為此,慈禧為光緒請來全國最好的老師,對其進行嚴格道德和文化訓練。

光緒進宮後,慈禧把從小跟隨光緒的奶媽給辭退了,理由是對方是鄉下人,比較粗鄙,不講禮數,接著又下了一道懿旨,稱:“皇帝尚在沖齡,養正之功,端宜講求。所有左右近侍,止宜老成質樸者數人,凡年少輕佻者概不準其服役。”顯然,慈禧不想光緒變成第二個同治,所以首先加強了對光緒身邊人的管理。

慈禧老照片
光緒滿6歲後,慈禧命欽天監於本年四月選擇吉期,入毓慶宮讀書,派侍郎、內閣學士翁同龢,侍郎夏同善擔任師傅(後又相繼增加了孫家鼐、孫家驤、孫詒經等人)。光緒的學習課程大致與清前期皇子相同,頭兩年,主要是上午到書房認字、聽講書、讀生書、背熟書,後來隨著年齡稍長,改為全天上課。

此時的大清政治格局雖然仍然是慈安、慈禧“垂簾聽政”,但朝廷主要權力已掌握在慈禧手中,換句話說,慈禧比之前要更忙了,但她對光緒的學習仍然十分關注,經常召見翁同龢等,瞭解光緒的學習情況,並加以指示。有一次,慈禧在東暖閣召見翁同龢,詢問皇帝學習。翁同龢如實以對:“近來心不專一,功課有減無增並滿書不讀諸情形。太后始以訓詞督切,上為之悚動。”慈禧還喜歡從太監處瞭解情況。太監有時欺負光緒年幼會說他的壞話,慈禧聽後往往就是對小光緒訓斥加體罰。據太監寇連材在筆記中的描述:“西后待皇上無不疾聲厲色,少年時每日斥之聲不絕,稍不如意,常加鞭撻,或罰令長跪;故積威既久,皇上見西后如對獅虎,戰戰兢兢,因此膽為之破。”隨侍在慈禧身邊的女官德齡也在回憶錄中印證了這一點:“光緒帝‘一至太后前,則立嚴肅,若甚懼其將死者然。有時似甚愚蒙’。其母子問,嚴厲之甚,豈若吾徒對於父母者耶?”德齡入宮當女官時是在1903年,當時的光緒已經12歲了,見到慈禧仍然是老鼠見了貓一樣,足見慈禧管理之嚴苛。

在道德方面,慈禧非常注重對光緒“孝”方面的培養。她授意服侍光緒的太監和宮女們,從小就向光緒灌輸“皇帝母親就是慈禧”的觀念。德齡在《瀛臺泣血記》中回憶道:“光緒究竟不是她親生的兒子,將來長大成人,未必會怎樣孝順她,為未雨綢繆起見,特地再三教人去傳諭翁同龢,要他格外側重於孝的教育。除掉把啟蒙時所讀的‘二十四孝’不斷地繼續講解之外,《孝經》那一部書也是最注意的。她命令翁同龢非使光緒讀得十分爛熟不可,甚至她自己還要隨時考試。”

慈禧在頤和園擺駕

處在這種嚴苛環境下的光緒,精神始終處於比較緊張的狀態,也就是翁同龢日記中所記載的“抑鬱”“精神殊遜”,加之從小身體不好,光緒早年讀書時常常如當年同治帝般出現對立情緒。有一次,他實在忍不了,對帝師們破口大罵,“不顧太監們一字型跪請,師傅們的序列阻攔,竟哭著衝出書房,沿東階趨腳門,奔回宮內”。慈禧獲悉此事後,無非又是更嚴重的體罰。實事求是地說,慈禧雖然很重視光緒帝,但在如何教育管理孩子方面,確實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往往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好在,光緒帝漸漸認識到了讀書的樂趣,加上有翁同龢的引導,他的學習開始步入正軌,思想和寫作水平不斷提升。十三歲時寫《漢章帝》詩:白虎親臨幸,諸儒議五經。惜哉容竇憲,諫諍未能聽。此詩借古諷今,指出東漢之衰,在於竇太后對竇憲的優容,被翁同龢譽為“帝王御書中的第一篇上乘之作”。十四歲時寫出了“為人上者,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有憂民之意”這樣的思想感悟。再後來和慈禧一起觀看昆明湖水師演習後,已經能用詩表達對現實政治的思考:有道惟聞守四夷,籌邊端合駐雄獅。昆明池水無多地,安用區區習戰功。

可見,通過讀書,光緒帝在知識儲備和格局抱負方面,均已超過了同治帝,從這一點來說,慈禧的“雞娃”頗有成效。另一方面,慈禧簡單粗暴的管理造成了光緒帝性格上的懦弱,光緒最終並沒有成為慈禧希望塑造的那種“帝君”,反而在政見上走向了慈禧的對立面進而產生劇烈衝突,這恐怕是慈禧在“雞娃”時所沒想到的。

參考資料:
1.喻大華.囚徒天子光緒皇帝,商務印書館,2011.
2.李秉新等校勘.清朝野史大觀,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3.孔維.書生皇帝:光緒的讀書生活(D),華中師範大學.2013
4.高陽.翁同龢傳.吉林出版社.2013
5.孫孝恩、丁琪.光緒傳.人民出版社.1997
END
作者 | 番茄汁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古月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國曆好物

國家人文歷史再出好書
縱覽華夏三千年的朝局動盪
俯瞰從商到清的中國政治興衰
點擊下方圖片,直達現場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擊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裡



“在看”的永遠18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