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說頸椎病

人體頸部承受著頭部重量的同時,還需滿足人體頭部活動的需求。與人體的其他部位相比,頸部解剖結構複雜,分佈眾多重要神經血管,且頸部肌肉力量相對薄弱,隨著現代日常生活節奏不斷加快,電子產品應用的增多,人體頸部所承擔的工作負擔越來越重。頸椎病的發病率也在不斷提高,且呈明顯的年輕化趨勢。

對於頸椎疾病,我們大多數人自身能夠感受和觀察到的是身體上表現出來的症狀,如:頸部、肩胛部位的痠痛,或者上肢的痠麻脹痛。嚴重者出現行走不穩、無力,上肢的感覺減退,力量不足等症狀。這些症狀有時我們通過休息或自行功能鍛鍊可得到緩解。到醫院就診時,我們提供的這些症狀將成為醫生進行診斷和選用相應治療方案的依據。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頸椎病其相應的治療方案也是不同的,這就要求醫生有足夠的經驗來綜合這些患者所感受到的症狀、患者身體所反映出來的體徵,結合一些影像學的輔助檢查資料進行綜合判斷。

頸椎病的類型和嚴重程度明確後,相應的治療方案是相對成熟和固定的。那麼在醫生眼中,頸椎病有哪些類型?怎樣綜合判斷疾病發展到了什麼程度?應該怎樣針對性的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預計有怎樣的治療效果?我站在一個骨科醫生的角度,希望通過這篇小文章,在此和大家共同探討和分享。

首先,讓我們一起簡單解一下頸部的基本解剖結構。

頸部組織當中基本包括以下幾類:血管、神經、肌肉、韌帶、椎間盤、骨骼及骨骼間構成的關節,腺體、氣管、食道、軟骨等。其中與頸椎疾病較為相關的結構包括血管、神經、肌肉、韌帶、椎間盤、骨骼及骨骼間構成的關節。這些結構的異常、炎症、變性就導致頸椎病的發生和發展。在此,對這些結構做一簡單介紹,瞭解這些結構的特點有利於我們更好更科學的瞭解頸椎病。

頸椎的基礎結構是由7塊椎骨和他們之間的6個椎間盤所構成。七塊椎骨之間的椎間盤可以起到承重時的緩衝和調節椎骨間壓力的作用,椎骨與椎骨之間有形成了兩側對稱的神經和血管走行通道,我們稱之為椎間孔;椎骨連續形成的長筒樣管腔就是椎管,其中走行著脊髓和脊髓分支走行的神經。椎骨之間相對穩定的結構,依賴的是附著其上的堅韌的韌帶和富有彈性的肌肉,這些韌帶和肌肉也擔負著頸椎活動的功能任務。

在簡單介紹過頸椎的基本結構後,我們根據各部分結構工作過程來演示頸椎的工作過程,並推理常見頸椎病的發生發展過程。

頸椎在一般中立位情況下是處於一個向前呈平緩柔和的弧形狀態。當頭部做低頭,後仰、左右側彎、旋轉以及綜合動作時,頸椎在肌肉韌帶的共同作用下完成這些動作,保持一些姿勢。在此,我們選最常見的低頭動作為例,來分析頸椎做此動作並維持此姿勢時的情況。頸椎前側的肌肉緊張收縮,後側的肌肉被動拉伸,一些伴隨這些肌肉走行分佈的神經也處於被動的牽拉狀態。椎骨周圍的部分韌帶此時緊繃,保證椎骨不過度的活動,以保證頸椎相對穩定的結構形態,這樣神經血管走行通路才能暢通。餅狀的椎間盤此時處於一個前緣壓扁,後緣壓力小的狀態。當我們回到中立狀態時,被牽拉的肌肉、神經、緊繃的韌帶就都能得到放鬆和緩解。但是,連續的、長時間的持續牽拉就會造成這些結構性質或形態的改變。

【肌肉牽拉——周圍神經炎症】

最初,也是最容易表現出問題的是肌肉和肌肉間走行的周圍神經。被長時間持續拉伸的肌肉發生無菌性炎症,出現肌肉的痠痛。肌肉當中分佈的細小的周圍神經被持續牽拉,產生和加重局部的麻痛酸脹感。這些症狀就有可能提示部分肌肉的炎性水腫,周圍神經炎症。這些症狀在通過休息、溫熱、物理治療、藥物作用後,往往在最初均能夠得到較快緩解、改善。當這種情況反覆發作,就可能會慢慢發現,同樣或進一步的治療,療效均有減退,這說明疾病正在逐步發展加重。

【韌帶勞損——加劇疼痛】

另外,容易發生變性的是骨骼間的重要穩定裝置——韌帶。長時間保持低頭動作時,位於後方的韌帶在持續被動牽拉後,疲勞的韌帶彈性減退,反覆的勞損,會使得這些韌帶發生鈣化,以代償性的提供穩定能力。但鈣化後的韌帶再次被牽拉時,因其彈性差,強度高,會很難維持椎體的穩定,也會引起周圍組織的刺激,誘發加重炎症,產生加劇疼痛。椎體可能會出現不穩,椎體間的相對位置改變,頸椎生理曲度改變,這時,原有的神經根、重要血管通路也可能變窄。

【椎間盤改變——神經受壓】

當頸椎的形態結構發生改變後,椎間盤的受力將不再均勻,持續性的局部受力,會讓椎間盤出現彈性改變,盤緣彈性減退,盤內髓核變性等情況,如果持續的加劇,椎間盤就有可能發生形狀改變,造成我們常說的椎間盤膨出。變性的椎間盤結構改變,彈性較差。加之頸部肌肉韌帶功能均減退時,頸椎活動穩定性不足。當頸部發生主動或被動的劇烈活動時,突然的暴力會施加在變形變性的椎間盤上,使得椎間盤邊緣破裂,無法繼續包裹其中的髓核,髓核在暴力擠壓下被擠出,佔用了原有的神經、血管所處空間,形成壓迫,即我們熟知的椎間盤突出,神經受壓,誘發相關症狀。

常見的神經受壓可以大致分為兩類,其中神經根的受壓屬於周圍神經的近端被壓迫,會引起此神經及其分支神經所支配的肢體肌肉支配、肌肉力量、感覺的異常。常表現為肩部及上肢的酸、麻、脹、痛,上肢肌肉的無力,肌肉支配減退,皮膚感覺異常,日久可發生肌肉萎縮,神經萎縮等繼發病情。另一類的神經壓迫是指突出的椎間盤進入椎管,佔用了脊髓的空間,壓迫脊髓頸段,高位的脊髓壓迫還可能引起全身及下肢的感覺、活動異常,引起之前所述類似的全身症狀。甚者出現行走時“踩棉花感”,行走不穩,抬腳無力,大小便控制困難等症狀。持續的壓迫脊髓會造成脊髓的變性,而這種脊髓變性往往在解除壓迫後也是無法逆轉恢復的。

當我們瞭解頸椎病最常見的發病大致過程之後,我們就可以針對性地進行預防和早期治療,防止頸椎病的發生和發展。

例如我們長時間使用電腦和手機的時候,頸椎往往處於一個持續的姿勢。假如在這個過程中出現頸部的痠痛不適,那就是身體在給我們發出疲倦的信號,在這之前或剛剛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就有必要進行緩慢的頸部的單方向活動,讓疲勞的頸部有放鬆恢復的機會。

結合我們日常工作生活特點,可以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的情況下,進行一些簡單易行的活動。如:下頜緩慢上揚,雙肩向上慢慢聳起,肩部同時向後做小範圍的旋轉,這樣的動作能夠很快的緩解頸部肌肉韌帶的疲勞,消退酸脹不適等症狀。當久坐之後,每一到兩個小時可起身在室內或室外小範圍內進行踱步,緩解頸椎壓力的同時,對胸椎、腰椎乃至整個脊柱均有保護作用。

仰臥?側臥?

特別要提示的是,睡眠是我們保持脊柱相對固定姿勢最久的一段時間,而且進入睡眠後,我們的肌肉又整體處於放鬆狀態,頸部得不到有效的保護。這時枕頭的高度和位置對睡眠後頸椎的重要性就更重。一般建議枕頭以單側肩寬為合適,即約一拳左右高度。枕頭應枕在肩部和枕部(耳側)之間,這樣無論仰臥側臥均能保證較好的頸椎生理曲度。

頸椎病的患者平時還可以做一些針對性的康復鍛鍊,如“燕飛”鍛鍊。這樣可以增加頸部肌肉力量,保證頸椎功能,為頸椎結構提供更有效保護。關於鍛鍊,切忌進行快速的、大範圍的、猛烈的或綜合性的頸部活動,這些活動往往會加重或導致損傷。功能鍛鍊一般均以單方向,簡單,適量,緩慢為宜。

當我們出現頸椎疾病的時候,應當及時到醫院就診,準確反映症狀,配合醫生查體,做必要的相關的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綜合聽取專業的診療建議。避免疾病的延誤和加重。頸椎是我們身體最薄弱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們需要分外珍惜和呵護它,做自己頸椎的保健醫生和首診醫生。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摘錄。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韓良

本文編輯:朝陽

Scroll to Top